新闻动态
公司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动态
在线交流
 
  公司动态  
  公司文化
  优秀员工
  公司活动
  电子期刊
  行业动态
  公司业绩
 
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全国气象防灾减灾大会上的讲话
添加时间:2007/11/24    浏览次数:[ 2255 ]    [ 字体:   ]

同志们:

  在今年全国自然灾害明显偏重发生,防汛抗旱救灾工作取得重大胜利,灾后恢复重建正在抓紧开展之际,召开这次全国气象防灾减灾大会,认真总结今年以来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取得的成效,科学分析面临的形势,研究部署进一步做好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工作,非常必要,也非常及时。这对于进一步发挥气象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提高防范应对各类气象灾害的能力,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刚才,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同志、民政部副部长李立国同志和水利部部长陈雷同志就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讲了很好的意见,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真总结工作,充分肯定气象防灾减灾取得的显著成效
    
  今年以来,我国气候异常,极端天气事件频繁,自然灾害明显偏重,气象灾害多发并发,引发的地质灾害也十分严重,许多灾害强度之大百年不遇,一些地区损失之重历史罕见。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指挥调度,强化抗灾救灾,把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气象部门作为防灾减灾工作的决策参谋和重要力量,牢固树立“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始终坚持把气象服务工作放在首位,大力加强公共服务系统、预测预报系统、综合观测系统、科技支撑保障系统建设,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积极提出防灾减灾建议,为各级政府抗灾救灾决策指挥提供了重要支持、为广大人民群众防灾避险提供了有效指导,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灾害监测比较到位。充分发挥新一代天气雷达、气象卫星、探空站、自动气象站及各类专业观测网的作用,坚持地面、高空、空间相结合,严密跟踪各类气象灾害发生发展过程,及时分析天气气候变化趋势,真正做到了“一年四季不放松,每一次过程不放过”。
    
  二是预测预报及时有效。与国土资源、水利、民政、农业、交通、卫生、环保、林业、海洋等各有关部门密切合作、加强会商,全面开展雨情、风情、旱情、火情、农情、沙尘暴、雷电等灾害预测预报工作,为有力有序有效防范和应对各类气象灾害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灾害预警多措并举。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电话、显示屏、手机短信和互联网等渠道,会同有关部门及时发布灾害天气预警信息和科学防灾避险提示,在缺乏现代通信手段的偏僻山区、海区、牧区,积极探索利用专用电台、公共广播、移动式警报器等手段,努力提高预警信息覆盖面和实效性。
    
  四是专项服务积极主动。精心组织制订实施方案,组建专职队伍,开展专项演练,积极为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2007年“好运北京”系列赛事、上海特奥会等重大活动提供气象服务保障。
    
  五是科普宣传较为广泛。成功举办“世界气象日”、“全国科技活动周”等大型科普活动,免费向全国中小学校发放防御气象灾害知识手册,积极普及气象科学知识,使社会公众掌握各种气象灾害的特点、预警信号及防范常识,增强公众避险、自救、互救能力。
    
  此外,气象防灾减灾科技进步、法制建设、国际交流合作,以及人工影响天气、防范雷电灾害等方面也取得了可喜进展。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密切配合的结果,更是气象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不畏辛劳、积极进取、团结奋战、顽强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国务院,向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防灾减灾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广大气象工作者,特别是长期坚持在边远山区默默奉献的基层气象台站的干部职工表示亲切的慰问!向所有关心支持气象防灾减灾事业的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表示真挚的感谢!

二、科学分析形势,进一步明确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总体要求
    
  党中央、国务院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始终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做出重要批示和指示,强调要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加强对气候变化的研究,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福祉安康服务。按照中央领导同志的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以提高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能力为核心,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能力、丰富服务产品、完善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监测预报的准确性、灾害预警的时效性、气象服务的主动性、防范应对的科学性,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

  (一)必须高度重视气象灾害多发易发频发的国情,不断拓展气象防灾减灾服务领域。我国是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各类气象灾害引发的地质灾害、农业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对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以及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失越来越重,影响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必须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放在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位置,以更加坚决有力的措施,更加扎实、全面地做好各项工作。既要高度重视各类气象灾害的防范应对,又要高度重视可能产生的次生衍生灾害,全方位做好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既要加强城市等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的防御工作,又要针对农村、偏远地区等薄弱环节全面强化防灾减灾措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既要做好常态性气象保障,又要做好专项气象保障,为奥运会等重大活动提供可靠的气象服务。

  (二)必须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不断创新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能力。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各类气象灾害更为频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更显异常,造成的损失和影响更趋严重,特别是超强台风、特大暴雨、持续干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越来越高,破坏程度越来越强,影响越来越复杂,应对难度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积极开展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次、强度和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为防范应对工作提供决策支撑;必须深入分析气候变暖对经济、社会、国防和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造成的影响,研究制订科学防范的战略对策,不断提高我国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能力;必须积极探索和切实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加快建设国家和省级人工影响天气基地,利用先进工程手段增雨、增雪,防雹、防雷,有效缓解灾情,努力消除灾害;必须创新部门协作机制,在进一步加强与水利、海洋、交通、航空、林业、农业等部门合作基础上,积极研究建立与卫生、安全监管、环保等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机制,为防范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奠定坚实基础。

  (三)必须高度重视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越来越高的要求,不断丰富服务产品。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防灾抗灾救灾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既是气象防灾减灾工作面临的新挑战,也为气象防灾减灾的前进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殷切希望,也是一项要求高、难度大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必须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努力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丰富和完善预测预警、信息发布、防灾避灾、减灾教育、雷电保护技术等公共服务产品,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要求;进一步学习借鉴国内外气象防灾减灾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引进和开发先进技术,为我国气象防灾减灾事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四)必须高度重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当前,我国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气象灾害监测体系自动化水平以及预测预报准确性、精细化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小尺度、短历时、局地性突发气象灾害临近预报能力亟待加强,灾害预警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不足,预警信息发布的渠道不够畅通。这就要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必须完善以提高服务覆盖面和公众满意度为主要任务的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必须完善以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为主要任务的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必须完善以提高中小尺度天气监测能力和气候变化监测水平为主要任务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加快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科技保障能力,建立适应各种需求的中国特色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全面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

三、采取有力措施,扎实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各项工作
    
  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安康提供优质气象服务是气象工作的根本宗旨,也是党和政府对气象工作的基本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工作的决策部署,切实加强领导,扎实开展工作,全面落实气象防灾减灾各项措施。因此提出六点希望:
 
  (一)切实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领导。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强、涉及面广、关注度高的综合性工作。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及时研究防灾减灾工作遇到的突出问题。要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制订和完善各类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编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明确各灾种的应对措施和处置程序。要加强气象、水利、民政、国土资源、农业、林业、交通等各有关部门的团结协作,建立和完善军地信息沟通和协调配合机制,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形成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密切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新格局。

  (二)切实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建设。及时准确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是做好防灾抗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基础。要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建立完备的现代气象业务技术体系,完善探测、加工、传输、预报系统,形成全国性、多层次、布局合理的气象监测预报网络。要加强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和气候系统模式的研发,建设分灾种气象灾害预报业务系统,提高重大气象灾害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要重点加强对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会商分析,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和趋势预测,特别要加强台风、暴雨、暴雪、大风、大雾等灾害及其影响的中短期精细化预报和雷电、龙卷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实现对各种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实时动态诊断分析、风险分析和预警预测。
  
  (三)切实加强灾害天气预警和信息发布。第一时间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众发布预警信息,是防范应对气象灾害的关键环节,是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重要措施。要加快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尽快建立健全多种手段综合运用、多种渠道相辅相成、覆盖城乡社区的立体化信息发布体系。不断拓展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气象频道等信息发布功能,因地制宜利用广播、高音喇叭、敲锣、鸣钟、吹哨、逐户通知等手段,土洋结合、多策并举,使预报预警信息及时传递给群众。要根据需要,建立学校、医院、车站、码头、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气象灾害应急联系人和乡村气象灾害义务信息员队伍,加强气象应急知识和技能培训,协助组织和指导群众采取科学避灾措施。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充分利用灾害天气预警信息,及时有效地采取防范应对措施。
  
  (四)切实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统筹规划。各地区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要求,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抓紧做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编制工作,明确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措施,优化、整合各类资源,统筹规划防范气象灾害的应急工程建设。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分工合作,统筹各方面资源,运用各种手段,确保气象防灾减灾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要加大对重大气象工程的投入,加快与气象防灾减灾有关的科技研发、人才培养、法规与标准化工作进度,积极开展防灾抗灾基础设施及紧急避难场所建设,全面加强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灾害风险评估,切实提高气象灾害的综合防御能力。
  
  (五)切实加强气象科技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要面向防灾减灾需求和科技发展前沿,加快建设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组织开展区域、部门、地方、企业、科研机构及高等院校间的合作,加强气象灾害发生发展影响机理科学研究,监测预报预警防御等技术创新,大力提升气象防灾减灾的科技水平。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相关防灾减灾的研究计划、行动计划,在广泛宣传我国气象防灾减灾的成果和经验同时,积极跟踪学习国际先进的气象科学研究技术和成果,不断增强我国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国际影响力。
  
  (六)切实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普及。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利用气象、教育、新闻等资源,建设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加强全社会尤其是对农民、中小学生的防灾减灾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宣传教育。要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提高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自救互救能力。要加快研究适应各地天气气候特点和群众知识基础的有效防御灾害措施,在灾害易发、多发区要组织群众广泛参与的防灾避灾演练。要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充分发挥气象频道作用,及时开展气象灾害分析评估,做好相关科学解释和说明工作,增强公众抗御各类气象灾害的信心。
    
  气象工作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关心,现在是气象发展的很好的机遇,从事气象工作责任重大也十分光荣,但做好这项工作任务也异常艰巨。希望气象战线的同志们热爱自己从事的工作,热爱自己从事的事业。在过去已经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基础上,希望再接再厉,百尺竿头,为人民、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目前,台风仍处于活跃期,局部地区严重干旱仍处于发展期,森林草原防火工作即将进入关键期,农业生产特别是秋粮生产正处于重要时节。据预测,由于受“拉尼娜”现象影响,一些地区仍有发生强降雨的可能,大江大河有发生秋汛可能,北方地区霜冻时间也难于精确预测,抗灾减灾工作不容松懈。特别是前期受灾地区转移人口数量大、在外安置时间长,生活救助和卫生防疫等任务繁重。灾区倒损房屋重建、基础设施修复、水毁堤防工程抢修、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方面的工作压力也很大。在党的十七大即将胜利召开之际,进一步扎实做好防灾抗灾减灾救灾工作,妥善安排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切实加快恢复重建进度,确保灾区社会和谐稳定,具有更加重要的政治意义。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务必要有清醒的认识,发扬艰苦奋斗、连续作战的优良作风,以更加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更加周密细致的安排部署,进一步强化措施,切实做好当前和下一阶段各项抗灾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
     
  同志们,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锐意创新、开拓进取,扎实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努力减轻灾害损失,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的胜利召开!


客服:
电话:025-84513346
手机:13645166988
云凯真诚期待为客户提供各系列优质防雷产品,以及专业的雷电防护系统解决方案。
 
云凯防雷介绍
南京云凯防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防雷产品研发、销售、防雷工程设计、施工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科技企业,致力于防雷减灾工作,防止或减少雷击所带来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为用户提供雷电防护全面解决方案和技术支持。
 
组织架构
公司拥有一支技术素质过硬,富有创新精神的研发、销售、施工队伍,并与国内知名防雷高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研机构教授、防雷专家保持密切合作,使防雷技术保持领先地位,在总结了国内外各种不同类型的产品以及雷电灾害特点的基础上,采用当今世界一流
 
企业风采
公司产品已经通过国家权威部门检测,现已经广泛应用到通信、金融、石化、气象、部队、政府机关等多个领域。公司目前在山东、安徽、江西、上海、河南、浙江、天津、河北、无锡、南通、张家港、盐城、扬州设有分公司或者营销中心。
 
 
新闻动态
开展消防安全培训促..2024/3/20
走进泰商┃南京市泰..2023/11/10
2023年上半年度..2023/7/31
南京云凯公司参加无..2023/3/24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雷..2023/2/23
助人为乐事迹2023/2/10
 
 
服务承诺
1、本公司产品符合相关行业标准,工艺性能良好。 2、产品保修3年,终身维修(使用寿命期内)。保修期内,免费维修、更换零部件。保修期外,按市价收取成本费。
3、本公司产品由平安保险公司承保产品责任险。
 
  Copyright © 南京云凯防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9039770号 网络支持:奔彩科技  
  地址: 电话:025-84513346 手机:13645166988 传真:025-84535215 邮编:210037